德育动态
ag真人开学温馨提示(五):疫散花开,疫散花开,助力学生成长!(教师版)
复学后,学生可能会不想上学、心不在焉,也有可能焦虑、害怕、头晕、头痛等等。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能让我们在遇到适应不良的学生时表现得更淡定,更平和,促使我们寻求积极解决办法。
一、开学后学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
生理反应:易疲劳,头疼、胸闷、恶心、呼吸急促、食欲不振、腹泻、肠胃不适、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心理反应: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失去兴趣和活力、情绪容易失控、易哭泣,易激惹。
行为反应:拒绝上学、不与同伴玩耍、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如要求父母给自己穿衣服喂饭等出现坐立不安、过度依赖、攻击、过分关注死亡情境、强迫行为、自伤行为等。
二、不想上学的原因: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是因为放假期间,学习时间安排过于松散,没有计划,沉迷在电子产品里,回校正式上课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另外,假期任务未完成,害怕开学面对老师。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不知道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开学后担心自己不如同龄人优秀。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失望,会试图躲避即将要面对的问题。
还有部分比较敏感的学生,长期闷在家里,没有规划,悲观,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产生“我不行,我太差”的念头。
三、如何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开学生活?
(一)先准备好自己
1.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看到学生死气沉沉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时,许多老师开始感觉到愤怒、焦虑,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这样的消极情绪状态,及时调整好自己,避免直接粗暴地指责讽刺学生,这样一般只能导致学生更厌倦疲惫或对立违抗。只有教师自己情绪稳定了,才能采取积极的问题解决方法。
2.树立正确的认知
超长假期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和作息时间,重新回归学校,学生出现不适应情况是正常的。接纳学生的不适应,给予一定时间的缓冲和调整。
(二)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结合
1.集体辅导:针对班级里学生出现的共性现象,在主题班会课开展相应主题的活动。
2.单独辅导:避免自以为是地指责,而要倾听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询问学生,“看你最近上课不在状态,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吗?”“别着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这样积极关切的话语可以鼓励到孩子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更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发现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方法。鼓励孩子自我应对,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放松、唱歌、运动、拼图、画画、倾述、宣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保留足够的空间,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创设互动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
在开学初的"心理缓冲期"里,老师在教学上要特别注重"慢、有趣、互动"这几点。老师在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上可以适当缩减,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设课堂互动活动,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适应面对面上课的课堂过程。
(四)寻求家长的合作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也很担心,可以跟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缓解家长的焦虑,建议家长先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倾听孩子内心声音,调整家长行为方式和教养方式,降低对孩子过高的期待,缓解孩子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帮助孩子平稳回归学校。
(五)寻找专业的帮助
对于严重适应不良或本身有情绪问题的孩子,要注意做好监测,寻求学校心理教师的帮助,或向家长推荐其他专业的心理援助。
四、教师自我关怀
再忙再累,记得照顾好自己!作为老师的我们,开学后如何进行压力管理?
建议1:注意劳逸结合,规律安排作息。在办公室久坐办公,容易腰酸背痛,眼睛疲劳。因此,工作之余适当安排一些轻松的室外运动。研究证明,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改善心情。
建议2:制作待办事项表。把每一件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一张纸上,完成一件就划掉一件,这样你就知道了自己的进度,随着划掉的事情越来越多,说明你完成度越来越高,压力也就越来越小了。
建议3:一旦觉得压力过大,就立刻暂停。立刻暂停5分钟,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在暂停的5分钟里,可以塞上耳塞,闭上眼睛,深呼吸,放空自己。
建议4:整理房间或办公室。周围杂乱无章的环境也会加重你的压力。因此,如果你觉得很有压力,可以着手整理所在的房间或者办公室,整洁的环境会令你赏心悦目,更加心平气和。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管理好情绪,可以帮助自己更智慧地处理事情,更乐观的对待问题。同时也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做法1:学会自我激励。上课前感受自己的情绪,如果感觉到情绪的不稳定,那么就想办法放松一下,让自己的情绪回到平静的状态。
做法2:学会冷处理。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可以先把犯错误的学生拉到一边,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和再做处理。
做法3:学会倾诉。倾诉是一种比较好的宣泄方式,我们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可以找要好的同事、同学、朋友倾诉,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些指点或建议。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每位老师的帮助,而这个帮助不能缺少心理成长的帮助。期待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撰稿:林宏宇、郭滟
编辑:吴珊
初审:陈文优
审核:罗世钦